查看原文
其他

施卫东委员:加大海洋低碳技术自主研发力度

记者 吴秀霞 中国船舶报 2023-09-05



推进海洋碳汇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海洋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深化海洋碳汇国际合作。


  施卫东  

海洋在全球的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数十年到几百年的碳汇储存周期,海洋碳汇存储时间可达千年之久,封存碳不易重返大气。但是,由于政策、宣传不足,技术落后及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地区缺乏专门的海洋碳汇法律体系、导向政策及支撑发展海洋碳汇的科研平台,阻碍了海洋碳汇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带来了《关于积极发展海洋碳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建议推进海洋碳汇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海洋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深化海洋碳汇国际合作

江苏作为海洋大省,拥有滨海盐沼、藻类贝类养殖等丰富的碳汇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碳汇的先天优势,但与其他省份一样都没有大面积采用海洋碳汇进行碳中和。据测算,海洋中的碳存储量约为4×105亿吨,是陆地碳库的1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存储在海洋中,海洋每年可吸收全球约30%的二氧化碳;按单位面积计算,海洋的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草原的290倍。

当前,发展海洋碳汇存在诸多问题。如:除了缺乏支撑发展海洋碳汇的科研平台海洋碳汇研究机构建设相对落后外,海洋碳汇作为新事物,出于风险考虑,很多企业和资本不敢贸然投资这一新领域。而在市场方面,虽然外贸型企业面对欧美碳税挑战,以及众多跨国企业在供应链中提出迈向碳中和的新要求,但实际买方市场并不强大。目前,很多人都不熟悉海洋碳汇交易和碳中和相关知识,有的甚至从未听闻。

对此,施卫东建议,发展海洋碳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法律保护和政策管理。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和激励性补贴等方面出台促进海洋碳汇发展的政策规划,适应并衔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构建海洋碳汇法律制度,完善海洋碳汇相关技术领域的立法;在海洋碳汇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尚不明显的初创期,海洋碳汇发展应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由政府主导,并提供基本的组织和经费保障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攻关和实践。推进海洋碳汇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海洋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开展海洋碳汇专项调查,研究海洋碳汇的扩增潜力和发展前景,构建海洋碳汇数据库;加大对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力度。

三是规范各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空间规划;加强对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的管控,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溶解度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的效能;海洋碳汇可作为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积极构建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区,建立一批低碳岛、低碳港和沿海低碳产业区;建设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建立海洋碳汇新型经济体系;延伸海洋碳汇产业链,通过海洋碳汇渔业带动沿海旅游业、海洋碳汇交易市场、食品加工业、生物制造业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创新碳金融产品,引导更多资本进入海洋碳汇领域。

五是加强海洋碳汇交易交流、深化海洋碳汇国际合作。成立“海洋碳汇产权交易协会”,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与相关学者、熟悉海洋的工程师以及环境专家等,赴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经验,拓宽国际视野;邀请香港金融和环保专家分享经验,并就海洋碳汇工作提出意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碳汇关键海域和重要通道等方向的研究合作;开展海洋碳汇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保护机制。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